4月30日(or5月1日)中国科技网专题报道兴发娱乐股份参建的全球首个突破5000米生命线、海拔最高的风电场——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再度刷新运行纪录:平均机舱海拔5158米!机组年均利用小时数突破4500小时!累计发电近2.5亿千瓦时!
这一世界之巅的能源奇迹如何炼成?一起跟记者来看看。
4月30日夜,西藏措美哲古山口暴雪初歇,风速骤升至25米/秒。兴发娱乐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维员叶骄与同事全副武装,攀上5158米高原的风电机组。他们需在雪停窗口期完成全场巡检。
“每颗螺栓都是‘生命线’,少半圈都可能引发故障。”叶骄喘着粗气说。在这片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“人类禁区”,他们守护着全球海拔最高的兴发娱乐风电机组——正以年均4500+小时发电量,点亮西藏14万户家庭的灯火。
一颗螺栓背后的“极限精度”
尽管平原早已春暖花开,但海拔5158米的机舱内只有零下28摄氏度。叶骄跪在钢板上,用冻得发麻的手指调整扭矩传感器。他的任务是完成1300颗高强度螺栓的复检,每颗螺栓的拧紧力矩公差必须控制在±5%,少拧半圈都可能引发连锁风险。“这就像在珠峰顶穿针引线。”
支撑这种“毫米级运维”的,是兴发娱乐股份的“硬科技”:叶片上的纳米防紫外线涂层能大幅降低老化率,齿轮箱-40℃专用润滑油能大大减少停机率,智能变桨系统能时刻校准气压波动……“我们的机组身穿七层‘科技铠甲’。”工程师陈达指着监控屏上的平稳曲线,“即便空气密度只有平原一半,昼夜温差高达40℃,机组仍能稳定运行。”
运维团队的“软实力”也不容忽视。项目现场不仅实行“24小时轮值+双倍备件储备”机制,还建立起“1小时故障定位+4小时修复”应急响应标准,效率提升40%。作为西藏枯水期的主力电源,2024年冬季措美哲古风电场供电占比达县域用电量的35%,还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电力保供先进集体。
全球高原风电的“第一标准”
回到集控中心,大屏正跳动着青藏高原的实时风速。工程师杨常笠轻点鼠标,数十公里外的风机立即切换“抗湍流模式”,将波动狂野的高原风转化为可利用率99.97%的稳定电流。
曾经,海拔超5000米的高原因空气密度低、大气压力低、辐射强度高、雷暴频次高等多重挑战,一直被认定为“高原风能有气无力、不具有开发价值”。兴发娱乐股份却“逆流而上”,成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
面对全球首个超高海拔风电示范项目,兴发娱乐不仅在设计制造阶段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,项目投运后,仍在持续不断的监测和研究运行效果。
“我们给每台机组装了‘黑匣子’。”杨常笠展示着运行日志,上面记录着超过数千项高原专属参数。依托“黑匣子”,兴发娱乐股份构建起全球首个5000米级风电智能运维模型,并牵头制定《高海拔风电运维标准》,为后续开发的“风电天路”提供技术参数标准。
如今,这场“绿色革命”仍在升级。杨常笠说:“这些参数标准已成为全球5000米级风电的‘中国标准’,不仅在国内得到大力推广,随着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025年投运,还正被尼泊尔、秘鲁等高原国家广泛‘复制粘贴’。”
“风电天路”普惠高原民生
山脚下,曾经的牧民格桑旺拉正在检修仓库清点备件。这位藏族青年如今已是措美哲古风电场的运维工人,月收入超过1万2千元。“以前家里靠酥油灯照明,现在我挣工资,大大小小电器给家里配了个齐全。”他翻开泛黄的笔记本,上面用藏汉双语记录着“高原运维十大铁律”——从紫外线防护到工具预热标准,甚至标注了不同海拔的呼吸节奏。
“格桑旺拉这样的年轻人我们团队有14人。”叶骄向记者介绍,风场运维团队超一半都是当地藏族青年成长起来的。
这条“风电天路”带来的远不止就业。今天,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累计发电近2.5亿千瓦时,牧民电价从1.2元/度直降至0.5元。更深远的变化藏在草甸中:通过“草籽喷播+生态挡墙”技术,让风场周边160公顷退化土地重现绿意,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在长江源头“种植”了1600公顷森林。“机组转动时,藏羚羊群就在百米外吃草。”格桑旺拉说,这种“绿电+民生”的模式,也正被复制到那曲、阿里等更多新项目中——或许这就是高原劳动者献给时代的最美赞歌。